热点资讯_吕冰洋:区域财政和中国特色转移支付

  

      对于像中国这样土地面积广阔、地区形势复杂的大国来说,研究区域财政是非常重要的,区域财政建设与转移支付制度密切相关。转移支付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它们有三种形式: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分类转移支付。它们有不同的理论逻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移支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寓激励于平衡

  一般转移支付用于弥补区域财政差距。为解决地方财政不平衡而设立的转移支付,不能为地方政府设定资金使用条件,地方政府对这些资金的使用方向有充分的自主权。大量研究认为,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区域差距,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效率损失,原因是转移支付固有的逆向激励问题,一般转移支付制度设计是转移支付规模与区域自身财政负相关,即转移支付越少,转移支付越不发达,将降低区域发展的经济动力。

  转移支付确实在平衡地区财政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落后地区将有更多的资金供应当地基本公共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随着区域战略的实施,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不仅停留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而且直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经典发展经济学家强调,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第一驱动力,落后地区缺乏资本,经济风险较大。要走上发展道路,必须有一定的驱动力超越低平衡陷阱,使经济发展发生质的变化。对于落后地区,转移支付起着第一驱动作用。2007年以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这一收敛特征表明,近年来我国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的提高,一般转移支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二、专项转移支付:积极均衡策略

  传统理论认为,特殊转移支付的作用是解决公共产品提供的外部问题。例如,A地区的交通建设不仅有利于A地区的企业和居民,也有利于B地区的企业和居民。此时,A地区的财政支出并不是根据当地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决定的最佳。在中央地区向A地区提供交通支出专项转移支付后,将鼓励A地区根据整体边际收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然而,我国专项转移支付还有零售收银机他理论逻辑,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方政府的偏好和财政支出方向。地方政府的偏好分为两类,对应两类财政支出。一是经济偏好和生产性财政支出。当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时,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企业产出的增加,地方政府将财政资金用于交通建设等经济支出;二是民生偏好和民生支出。当地方政府更加重视以教育和医疗为代表的民生改善时,地方政府将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支出。与一般转移支付相比,专项转移支付可以快速锁定政府支出和公共产品的方向,改变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供应,可以称为“积极平衡策略”。

  三、分类转移支付:未来改革方向

  无论是一般转移支付还是专项转移支付,我们都很熟悉,但还有一种转移支付——分类转移支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所谓的分类转移支付(或分类分配),是指规定资金使用方向但不指明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零售收银机资金使用不限于特定的公共项目,而限于特定类别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因此,虽然资金使用有限,但相对较广泛。与一般转移支付相比,分类转移支付可以锁定政府支出的总体方向;与专项转移支付相比,分类转移支付使地方政府在资金使用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权。用途广泛、按因素法分配资金的分类转移支付,不仅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行为与中央政府治理目标相匹配,而且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成为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2019年,我国转移支付口径有了很大的调整。“一般转移支付”条目下设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一小部分具有分类转移支付的性质,如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贴等。“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更多属于专项转移支付性质,如教育相关转移支付5项,农业发展相关转移支付5项。分类转移支付管理的,仅设置“教育类”,“农业类”地方政府在将资金限制在教育或农业用途下,具有高度的自主权。

  从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两个大局”和“效率优先”在思想的指导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基本付诸实践。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财力大幅增强,“两个大局”逐渐由“沿海优先发展”向“沿海地区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的发展”转型、转移支付制度在平衡区域差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未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应遵循未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权责明确,财力协调,区域平衡”应对激励与平衡的关系,使转移支付体系更加科学规范,继续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